close

你聽過CSR嗎?或許你曾經在天下或是遠見驚朦一瞥,但是我並不認為你會詳細的去了解他,原因在於這些雜誌說的東西實在太道德化了(雖然他的名字本身就很道德化,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企業社會責任),就拿天下雜誌2009評估標準(見下)來說

公司治理」評量董事會的獨立性及公司的透明度。「企業承諾」包含對消費者的承諾、對員工的培育照顧、和對創新研發的投入。「社會參與」衡量企業是否長期投入特定議題、並發揮影響力。「環境保護」則調查企業在環保及節能上是否有具體目標與做法。

這樣的標準你會不會覺得為什麼企業要做CSR呢?又不能賺錢,頂多提升企業商譽,而且又不一定是真的,說不定是向彼岸一樣放衛星(注:在大躍進時曾經有某地官員向中央報告該地畝產一萬八千斤的糧食)也說不定,但我想說的是其實CSR並不是你想得那麼有道德性質。

就像我上次寫陳先生的事情裡面寫的一樣,CSR也是賺錢的一部分,但他追求永續發展,那麼甚麼叫做永續發展呢?大部分的人都跟我一樣,在一開始都認為這是一種想像性的時間詞語,但挪威前總統Gro Harlem Brundtland定義了這句話「既滿足當前的需求,也不妨按礙來世代滿足他們的需求。」亦即永續發展是在講環境與資源的使用

不過我會建議各位可以看一下麥可.波特(我想你應該認識這位發展了五力分析的人吧,這位大神靠了這一個論文爽了他一輩子。)在哈佛商業評論所寫的公司與社會有福共享,這裡面說的東西會比我接下來清楚,但我的利基在於我的文章比較好懂,畢竟這位大神的文章是用論文式的寫法,而我只是淺說而已。

CSR大部分的人都會從道德責任、永續發展、進場資格(指的是當地居民政府的默許或同意EX:國光石化就是不被同意的廠商)和信譽保證來作為訴求,但以實際面來說有些東西很容易,但也有些道德層面的東西很難以被界定(EX:企業在一些第三國家需要向官員行賄才能有生路,又不能不做),因此企業界還沒發展出一種體制,可以權衡社會利益與財務成本的拿捏。

但是至少有一個底線的原則可以遵循,大部分會引用三底線原則,亦即衡量經濟、社會及環境,也就是說,公司的經營方式應當避免短視近利的做法,以免造成對社會傷害或是浪費環境資源,才能確保長期的經濟效益。

可是在這點上很難以實行,原因在於CEO很難會視長期來做,尤其是上市的公司,畢竟他要幫股東的股票最大利益化,不過在這點上,或許要想想如何使長期與短期利益達到平衡就是了。

但其實CSR最重要的思路在於公司與社會並不是互相對抗的陣營,而是共同在一個社會上,他們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說公司應該秉持價值共享的原則做出互惠的決策。

但是CSR並不是只是說說,還是捐錢就好,而是要主動的去做對公司與環境都好的事情,它可以分成三類,一般性社會議題(即可能對社會很重要,但與公司無關的),價值鏈的社會衝擊(如同核電對環境的衝擊),競爭環境的社會議題(可能藉此提高公司的競爭能力,如同礦泉水瓶輕量化,使得材料成本減少,顧客也對此認同)。

因此在上面三類,從回應式的做法到主動式的做法,企業應可以創造共同價值,使得企業可以與社會共存共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逆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