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自我厭惡當中,因為經濟老是念不完,可是今天居然念完了今天的分,我覺得統計老師說得沒有錯,不要限定時間,而是限定該念的頁數或題數會比較好,就像今天要打的人資篇一樣,只要提高工作效率,不一定要加班讀書。
那麼人資為何需要做CSR呢?其實人資是最難做,但成效也最佳的地方,難做在於只要是人的問題,就很容易因為好惡而影響,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一樣,加班這種東西不一定只有做不完的才要加班,有些辦公室很容易因為想要加薪而出現每天比賽最晚走人的賽局,雖然在很多時候老闆只會看到到底是誰沒有加班,而不是看誰加班到最後,所以要做CSR時你必須想想到底如何創造公司與員工的共享價值,就像司馬遷說的一樣利之所趨,才會無往不利。
但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例子可以給我們看看人資該做些甚麼呢?最近看到了天下雜誌中德國的工時存摺,這可是個美妙的東西,他基本上是這麼運行的,在德國加班並沒有加班費,但是當放不是正常的假日時他也必須付出正常的薪水,這種方法降低了員工的不確定感,而且大幅降低了費用,因為加班費是每天都有不像是無薪假會每年都有的,但未何政府不提倡呢?我們必須想想政府做這個需要耗費至少10年的時間,而民眾通常只會看到新聞有失業率,而現在有了吳揆所讚美的可以得獎的無薪假,來降低許多的失業率,為何要做呢?
不過其實現在有個很好的實驗機會,那就是面對新加坡及中國等地以台灣2~10倍價格來搶人才,那麼台灣沒有太多的錢要如何做呢?在這點來說我們可以用勞動後彎的想法來看,薪水在一定程度時效用就會開始遞減了,就像下圖一樣。
也就是說我們最需要的高端人才,對他們來說薪水已經不一定是個問題了,重點在於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更好的效用,哪麼有何好的例子呢?我們可以看看google他的辦公環境,每天的十分之一時間可以自己用,但這點我存疑,因為我們不能確定這個自己用的時間對該公司的效果會比做公司的事情效用還要好,但我們可以假設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一般會比較有成就感,但可以確定的是大部分的公司或是科技公司都會用運動房游泳池等的做法,但我在漫畫上看到了一個構想,那就是幫公司的員工照顧他們家需要養老的獨居老人甚至是他們自己,一般來說要照顧獨居老人需要不小筆的生活費及時間,假使該公司像台塑一樣自己辦個養老院(雖然他們沒有完全提供員工這種服務)如何呢?雖然很理想化,但以台灣的環境來說這種方法可能會比付出大筆薪資來的重要,而將其延伸到小孩身上呢?托兒所、安親班??就算只是小公司小工廠,但我們可以效仿育成中心一樣,合辦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法。
假使政府把拿來補助老人津貼的費用轉來此,會不會比較有用呢?而不是每天為了選票而付出這些津貼進而落入希臘政府的後塵。
我相信用這種手法會比新加坡以及對岸加薪水的手法還要好,雖然我認為我們不太可能比的上新加坡的另外手段,那就是他們的城市規劃實在太好了,但就我個人而言自己的出生地本身就會有占有一定的優勢,而我們要做的是減少人才流出,看見人才需求,進而引入這些人及提高轉移成本才不是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