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看了一本很有趣的書,雖然作者似乎對於組織跟我的想法不太一樣,但他是一位分析台灣股市的專家王伯達先生,他所寫的民國100年大泡沫,雖然一開始看書名會有點誇大的感覺,但經由他認真的分析,我個人認為還蠻有可能發生的,但有些東西我並不贊同他的說法,不過這個不太重要,我主要想要說的在於台幣是否要一直這樣弱勢呢?

  當然我們應該先看甚麼叫做央行升息,所謂的升息就是央行提高存款利率(重貼現率),此時一般貸款利率也會隨之上升,自然大家會想存錢,因為存錢的報酬變高了,而企業會比較少借款,因此市場上的貨幣流通會下降,自然匯率幣值會上升(根據供需原則)。
  這樣會使得出口不容易,但進口的成本下降,這也是為何現在美國會讓美元一直跌,希望降低他們通貨緊縮的問題,也讓國內民眾多買一些國內的產品
  當然上面的很簡陋,但是這樣應該大家比較容易懂,為何台灣的商人們不希望升息,不只是因為借錢的問題,更重要的在於出口產品會使換回來的台幣減少。不過在以前台灣是規定必須把所有的外匯賣給中央銀行的,而現在企業可以自己保留。
  然而由於每個國家的國內只能用自己的貨幣,所以外匯並不能使用於國內流通,所以外匯只能用於國外運作(EX:買股票、買資源等等的),也就是國家的資源換別的國家的錢,別的國家的錢不能直接用在自己的國家,而是用在與別人交換資源。
  也就是當一個國家持有外匯存底時,意味著該國也釋出了等值的本國貨幣到國內市場,當外匯存底快速且大量增加實,該國國內貨幣供給也會出現激增的現象,一旦這樣的狀況持續且大量的發生,就會推升該國的資產價格,進而引發資產泡沫和金融危機,這就是所謂的"外匯存底的詛咒"。(引自民國100年大泡沫)
  但上面還缺少了一樣因素,那就是由於低利率低幣值,所產生的進口成本大幅上升,自然也會讓物品價格上升,也就是說資產的價格越來越上升,但台灣普通的人的薪資沒有上升,自然導致台灣的購買率下降,雖然這次我們看到我們的購買力用IMF的說法﹙台灣今年平均每人所得為3萬4,743美元(約合新台幣107萬1千元),不僅創歷史新高紀錄,還首度超越日本的3萬3,828美元,但新台幣匯率,相對也應升到16.832元新台幣兌1美元)超過了日本,不過各位不能斷章取義,要看到後面的幣值兌換,目前1美元換30.5元台幣,所以你看我們的幣值居然低估了將近50%,也就是說我們賣國外的東西要以兩倍的價格買進,試想這樣不會讓物價上升,那要等到甚麼價格才會讓物價上升呢?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的是台灣是一個出口國家,當然不可能直接符合IMF的希望一次漲足,但是至少應該上升10%的幣值左右吧(上升至28元台幣換一美元),台灣本身的資源幾乎都是進口的,即使是我們的出口,大部分也是從國外進口原料的,難道我們讓幣值上升,只會讓出口的價格變低,不會讓進口的成本下降嗎
  商業本身應該是互通有無,流轉物品,讓物價平衡,但我們的政府好像只是認為金錢比較重要,但就我而言我認為金錢如果只是數量變多,沒有適當流動,到最後只可能會導致泡沫破裂,通貨通膨(nihil2006指正)。
  我更認為假使貨幣升值,會使得產業外移,那麼政府是不是應當該開始培養新的產業,而不指是一味的保護,導致最後產業沒有自己的能力呢?雖然或許會有人說有阿,政策上有寫,但可惜的是目前我完全看不出進展,如果有應該會有技術開始慢慢的出來了,不要在delay了,沒有創新,小島國只會成為寂靜之島

arrow
arrow

    逆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